顾建军
丹东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,主任医师,辽宁省急诊青年委员会委员,丹东市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,丹东市急诊质控分会副主任委员,从医24年以来,多次获得市卫计委医德医风先进个人,优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。
生如夏花,时而绚烂,时而凋亡。我们每个人,都是自己生命的雕琢师,当决定不了它的长度时,我们可以去拓展它的宽度。只要用心去雕琢,即便白发苍苍时,也会蓦然发现,自己的雕琢品是那么的妙世无双。
初春的一个下午,和煦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新发芽的绿草上,我正坐在诊室的阅片灯前,为一名发热患者讲解胸片,突然,伴随着刺耳的警报声,一辆救护车飞驰电掣般停靠在我们急诊科的门前,“快,快,有个猝死的患者。”120医生的呼喊声让我腾身而起,立即冲进抢救室。
一个周身皮肤颜色已略发绀的中年男子被抬了进来,“患者于20分钟前工作中突发抽搐,意识丧失,目前血压已测不清,瞳孔也开始散大。”伴随着120医生的讲诉,我的脑海中闪过数个念头“癫痫?心源性猝死?”。“大夫,快救救我丈夫吧,他还年轻呀!”
此时,家属焦虑的呼喊声不断萦绕在我的耳边。作为抢救组长的我容不得多想,“继续胸外心脏按压,连接心电监护,准备除颤仪,准备气管插管,建立静脉通路……”,在清晰的口令下,抢救室的护士们也立即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。迅捷有力地胸外按压,熟练地连接导线,检测血氧饱和度,准备气管插管的用品……此时的监护仪上,凌乱起伏的锯齿型电波犹如饿狼的狰狞牙齿,仿佛要把这个年轻的生命立刻吞噬掉,“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”“立即给予200瓦秒电击除颤”,“充电,充电完毕,请所有人员远离床旁,除颤,除颤完毕,仍为室颤”,“立即给与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,同时生理盐水20ml冲管……”,伴着电击后患者肢体的抽动,仿佛在进行一场与死神的拔河,生命的火苗能否再次点燃?“准备再次除颤,从静脉通路予以胺碘酮推注……”。
经过反复达6次的电除颤,监护仪上的电波终于规律跳跃了起来,“患者心律转为了窦性心律,颈动脉可触及搏动了。”护士欣喜地汇报着,眼看着,患者消失的呼吸终于恢复为浅慢,发绀的肢体末梢也慢慢转为红色,散大的瞳孔更是有所缩小。“复苏成功,立即护送转入ICU进行下一步的治疗”……
如同白驹过隙的15分钟,一条鲜活的生命终于从死亡的边缘被拉了回来,抢救室里的紧张气氛也略有缓和,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都稍稍松了口气。此时的我,擦了擦额头上的微微渗出汗水,晃了晃因为按压而酸胀了的手臂,踱步走回诊室,拿起刚才的胸片,继续那个未完的诊治。
窗外,阳光依旧,仿佛什么都未发生一样,因为这就是经常在我们急诊科里上演的故事,只有点点白色的柳絮,如同家属那晶莹的感激之泪,在春风中飘洒……